自身免疫性肝炎,简称“自免肝”,是一种由于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肝脏疾病。在这种疾病中,免疫系统错误地识别并攻击自身的肝细胞,引发持续的炎症反应。这种反应可导致转氨酶水平异常升高,若长期存在则可能引发肝硬化或肝衰竭。 自免肝的症状与病毒性肝炎非常相似,因此常常被误诊为病毒性肝炎。然而,这两者在病因和治疗上存在显著差异。自免肝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,其中欧美国家的发病率相对较高。在中国,虽然该病的确切发病率尚未明确,但相关文献显示,病例数正在显著增加。
“自免肝”包括三种主要疾病:自身免疫性肝炎、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以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。它们在表现和诊断方法上各有不同,如下: 1.自身免疫性肝炎:这是一种由免疫系统介导的炎症性疾病。多数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,如果有症状,通常表现为消化道症状,如食欲不振、对油腻食物的不耐受、恶心、呕吐或肝区不适。 2.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:这种疾病的典型症状包括黄疸、乏力和瘙痒。患者常感到极度疲惫,即使经过休息也难以缓解。瘙痒主要是由于胆盐在皮肤中的沉积引起的。 3.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:此病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类似,也是由于胆汁淤积导致的,表现为乏力、瘙痒和黄疸,同时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。 然而,它们的诊断方法有所不同。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诊断通常依赖于线粒体抗体M2亚型阳性,伴随谷氨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。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则常见ANCA抗体阳性,并在核磁共振检查中表现为胆管梗阻。 这些疾病的确诊通常需要通过特定的抗体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来区分。
在诊断肝功能异常的患者时,首先需排除肝炎病毒感染和酒精等因素造成的肝损伤。接着,结合临床表现、生化检查、影像学检查和肝脏组织病理活检进行全面分析,以做出准确诊断。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自身抗体及免疫球蛋白检测、磁共振成像(MR)等,其中肝组织活检对确诊自身免疫性肝病尤为重要。若出现皮肤瘙痒、食欲减退、无明显原因的疲乏或肝功能异常,应及时就医检查。 研究显示,“自免肝”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有所不同,但存在一些共同特征: 1.性别差异:女性的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-4倍,这可能与女性激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有关,雌激素和孕激素可能增加免疫反应的发生。 2.年龄因素: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,一般在40-60岁之间较为常见,这与免疫系统的衰老及肝脏功能下降有关。 3.遗传因素:一些研究表明,“自免肝”与遗传因素有关,患者及其亲属可能存在特定的基因型或免疫分子表达异常,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。 4.环境因素:感染历史或药物暴露也与“自免肝”的发病相关,病毒、细菌、寄生虫感染及某些肝损害药物使用史可能增加疾病风险。 5.治疗反应:部分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接受干扰素治疗时可能会出现自身抗体生成,从而诱发自身免疫性肝炎。
4大肝检查套餐!低至59元!